
作品声明:个人观点、仅供参考股指配资资讯网
北宋景德四年(1007 年),开封城笼罩在一片悲伤之中。皇宫内,一场规格极高的皇后葬礼正在举行,刚过不惑之年的宋真宗赵恒,身着素服,亲自为逝者执绋,双眼红肿,神情憔悴。这位让皇帝如此悲痛的逝者,正是他的第二任皇后 —— 章穆皇后郭氏,此时她年仅 32 岁。
据《宋史・礼志》记载,郭氏去世后,赵恒下旨 “辍朝七日”,这在宋代皇后葬礼中极为罕见(通常皇后去世辍朝三日);他还命大臣们集体为郭氏撰写祭文,自己更是亲自提笔,写下 “内助惟贤,中闱斯穆” 的评语,将郭氏的谥号定为 “章穆”,取 “贤德和睦” 之意。
一个年仅 32 岁的皇后,为何能让宋真宗如此痛惜?她陪伴赵恒走过从皇子到皇帝的关键岁月,用贤德撑起后宫,却在盛年突然离世,留下无尽遗憾。今天,我们就循着历史文献,走进章穆皇后郭氏的一生,看看这位宋代皇后的故事。
郭氏出生于北宋初年的将门世家,她的父亲是郭守文 —— 北宋开国名将,曾跟随宋太祖、宋太宗南征北战,平定交趾、抵御辽军,官至镇州都部署,封谯国公。《宋史・郭守文传》记载,郭守文 “忠勇有谋,轻财好施”,深得宋太宗信任,是当时朝堂上的重要武将。
展开剩余85%郭氏是郭守文的次女,自幼在武将家庭长大,却没有一点娇纵之气。《宋史・后妃传》形容她 “性谦谨,不尚奢华”,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女红、读书,还常听父亲讲战场上的故事,养成了沉稳、坚韧的性格。
郭氏与赵恒的婚约,始于北宋淳化五年(994 年)。当时赵恒的第一任妻子潘氏(后来的章怀皇后)刚去世不久,宋太宗为了让赵恒尽快走出悲伤,也为了拉拢郭守文这位武将,便提议让郭氏嫁给赵恒。对于这门婚事,双方都很满意:对赵恒而言,郭守文是父亲倚重的大臣,娶郭氏能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;对郭家而言,赵恒是皇子,未来极有可能继承皇位,这是难得的联姻机会。
就这样,19 岁的郭氏嫁给了 24 岁的赵恒,成为他的第二任王妃。婚礼按照北宋皇室规格举行,虽然不如后来赵恒登基后的皇后婚礼隆重,但也十分体面。婚后,郭氏跟着赵恒住在寿王府(当时赵恒已从韩王改封寿王),开始了王府生活。
郭氏嫁入寿王府时,赵恒正处于争夺储位的关键时期。当时宋太宗还未立太子,赵恒的哥哥赵元佐、赵元僖都对储位虎视眈眈,王府内外充满了紧张气氛。但郭氏却没有被这种氛围影响,而是专注于打理王府事务,做赵恒的 “贤内助”。
不同于其他王府姬妾争宠夺利,郭氏从不参与纷争,反而对王府里的姬妾和下人都很和善。有一次,赵恒的一个姬妾因为嫉妒郭氏,故意在赵恒面前说郭氏的坏话,郭氏得知后,不仅没有生气,反而还帮那个姬妾解释,说她 “只是一时糊涂,并非有意”。赵恒知道后,对郭氏更加敬重,说 “你这样的胸襟,真是难得”。《涑水记闻》中记载了这件事,称赞郭氏 “有后妃之德”。
郭氏还很孝顺公婆。当时赵恒的母亲李皇后(后来的明德皇后)身体不好,郭氏每天都会去请安,亲自为李皇后熬药、捶背,李皇后常对人说 “我这个儿媳,比亲女儿还贴心”。在郭氏的打理下,寿王府秩序井然,赵恒也能专心应对朝堂上的事情,没有后顾之忧。
北宋至道元年(995 年),宋太宗正式立赵恒为太子,赵恒搬进东宫,郭氏也成为太子妃。成为太子妃后,郭氏更加谨慎,她严格约束自己的家人,不让他们借着自己的身份谋取私利。郭守文的儿子(郭氏的弟弟)曾想通过郭氏的关系在朝中谋个官职,郭氏直接拒绝,说 “朝廷选官看的是能力,不是关系,你若有本事,自然能得到重用”。这事被赵恒知道后,对郭氏更加信任,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中记载,赵恒曾对大臣说 “太子妃贤德,能约束外戚,是朕的福气”。
北宋至道三年(997 年),宋太宗去世,赵恒登基成为皇帝,是为宋真宗。同年,赵恒下旨册封郭氏为皇后,册文写道:“惟尔郭氏,阀阅名家,柔嘉成性,嫔于东宫,克尽妇道,宜登尊位,母仪天下。”(《宋大诏令集》)
成为皇后的郭氏,并没有恃宠而骄,反而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,努力撑起后宫。当时后宫里有不少妃嫔,其中还有几位是赵恒当太子时就跟随他的,难免有人想争宠。但郭氏却以身作则,带头遵守后宫规矩,还经常劝说妃嫔们 “以和为贵,不要让陛下为后宫之事分心”。在郭氏的管理下,赵恒在位初期的后宫十分平静,没有出现过争宠夺权的事情,《宋史・后妃传》评价她 “治宫有方,后宫肃然”。
郭氏还很节俭,反对奢华。当时北宋国力渐强,有些妃嫔想让赵恒为她们添置贵重的首饰、衣物,郭氏却带头穿素色衣服,用普通的饰品,她说 “陛下治理国家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,我们作为后宫之人,更要节俭,不能铺张浪费”。在郭氏的影响下,后宫的风气也变得节俭起来,赵恒对此十分满意,多次在朝堂上称赞郭氏 “为天下女子树立了榜样”。
除了打理后宫,郭氏还很关心赵恒的身体和朝政。赵恒登基初期,经常因为处理朝政而熬夜,郭氏就会亲自为他准备夜宵,提醒他 “陛下是天下之主,要保重身体,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”;遇到赵恒与大臣讨论朝政遇到难题时,郭氏也会从女性的角度给赵恒一些建议,虽然她从不过问具体政事,但她的建议往往能给赵恒启发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记载,有一次赵恒因为边境战事而焦虑,郭氏就对他说 “将士们在前线奋战,陛下要相信他们,也要安抚好后方的百姓,这样才能上下一心”,赵恒听后,心情渐渐平静下来,后来果然顺利解决了边境问题。
郭氏与赵恒结婚多年,共育有三个儿子,分别是赵祐、赵祇、赵祉。其中长子赵祐最受赵恒喜爱,赵恒登基后,很快就将赵祐立为太子。郭氏对赵祐的教育十分用心,不仅请儒臣教他读书,还亲自教他做人的道理,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。
然而,命运却对郭氏十分残酷。北宋咸平六年(1003 年),年仅 9 岁的太子赵祐突然生病,太医们全力诊治,却始终不见好转,最终夭折。赵祐的去世,对郭氏打击巨大,她从此一蹶不振,身体也越来越差。赵恒虽然也很悲痛,但他知道郭氏更需要安慰,便经常陪伴在她身边,劝她 “人死不能复生,我们还要为其他孩子着想”,但郭氏始终无法走出丧子之痛。
更不幸的是,赵祐去世后不久,郭氏的另外两个儿子赵祇、赵祉也相继夭折,连续失去三个孩子,让郭氏的身体彻底垮掉。从那以后,她经常生病,只能在宫中静养。赵恒为了让郭氏早日康复,遍寻天下名医,还亲自去寺庙为她祈福,但都无济于事。
北宋景德四年(1007 年)四月,郭氏的病情突然加重,赵恒得知后,立刻放下手中的朝政,赶到郭氏的宫中。此时郭氏已经奄奄一息,她拉着赵恒的手,虚弱地说 “陛下…… 要保重身体…… 好好治理国家…… 不要为我难过……” 话刚说完,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,年仅 32 岁。
郭氏的去世,让赵恒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。他不仅下旨辍朝七日,还亲自为郭氏守灵,甚至一度想让郭氏的灵柩在宫中多停放一段时间,最后在大臣们的劝说下,才于同年五月将郭氏葬于永熙陵(宋太宗的陵墓)之西。《宋史・礼志》记载,郭氏的葬礼规格极高,“卤簿、鼓吹皆用皇后之制,宗室、大臣皆往送葬”,可见赵恒对郭氏的重视。
郭氏去世后,赵恒对她的思念从未停止。他保留着郭氏生前用过的物品,每当想念郭氏时,就会拿出来看看,仿佛郭氏还在身边。后来赵恒虽然又立刘娥为皇后(章献明肃皇后),但在他心中,郭氏始终是特殊的。《涑水记闻》记载,赵恒晚年时,曾对刘娥说 “章穆皇后贤德,朕此生再也找不到像她这样的皇后了”。
郭氏的家族也因为她的缘故,得到了赵恒的格外照顾。郭守文被追封为 “谯王”,郭氏的弟弟郭崇仁、郭崇信都被提拔为高官,郭氏的侄女还被嫁给了宗室子弟,郭家一时成为北宋的显赫家族。
在历史上,章穆皇后郭氏的评价很高。《宋史・后妃传》称她 “性谦谨,有贤德,治宫无过,为一代贤后”;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的作者李焘也评价她 “后(郭氏)贤而早逝,真宗甚悼之,后宫无复有能及之者”。她虽然只活了 32 岁,却用自己的贤德赢得了皇帝的宠爱、大臣的敬重和后人的称赞,成为宋代皇后中的 “贤后” 代表。
如今,在河南省巩义市的永熙陵附近,还能看到章穆皇后郭氏的陵墓遗址。虽然历经千年风雨,陵墓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股指配资资讯网,但郭氏的故事,却通过史书的记载,一直流传到今天,让我们得以了解这位宋代贤后的短暂而传奇的一生。
发布于:山东省满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